“体检单上的甲状腺结节让我慌了神,家里的加碘盐是不是得立刻换成无碘盐?”这是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后的第一反应。随着甲状腺结节检出率逐年上升,“碘盐是元凶”的说法在社交平台广泛流传。
这种说法毫无科学道理。甲状腺结节和吃碘盐的关系并不大,碘盐该吃还是要吃。
先搞懂甲状腺是个啥?
甲状腺藏在脖子正中间,外形像一只小蝴蝶,紧紧“贴”在气管前面。它虽然看着小巧,却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工厂”,主要负责生产甲状腺激素,作用可不小:
管代谢:帮身体燃烧热量,维持体温和能量平衡;
促生长:对儿童骨骼发育、身高增长至关重要;
护大脑:缺了它,新生儿可能智力低下,成人会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
一旦甲状腺出问题,全身都可能受影响。而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小团块”—— 有的是实心组织,有的像水泡一样充满液体。
为什么会长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的成因很复杂,以下几类情况会增加患病风险:
压力太大:长期焦虑、熬夜会打乱内分泌,让甲状腺“闹脾气”;
女性更易中招:男女发病比例约1:3,这与女性一生经历的雌激素波动(如月经、怀孕、更年期)密切相关;
碘吃多了或太少: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摄入过多(比如长期大量吃海鲜+加碘盐)或过少,都可能诱发结节;
有特殊病史或家族史:比如童年期头颈部接受过放射治疗、家里有人患甲状腺癌或相关遗传病,风险会更高。
误区澄清:结节增多,真不是碘盐的“锅”
有数据表明,平时吃碘盐的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20.08% ,不吃碘盐的患病率则上升到27.61% 。
199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9.86%。当时我国正处于刚开始实施全社会盐加碘工程的最初几年,我国居民碘营养普遍处于碘过量的状态。
事实证明,碘摄入量增加可以减少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碘盐是被冤枉的。
海鲜吃够了,不需要碘盐?
坊间常有说法:“我经常吃海鲜,不需要吃碘盐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海产品相较于其他食物的含碘量更高,但光靠海产品是不足以满足碘的推荐摄入量的。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六版》,以下这些海产品每100g含碘量为:海带丝1690μg、紫菜(干)4323μg、带鱼40.8μg、海鲈鱼7.9μg、海鳗11.3μg、龙利鱼22.9μg、黄花鱼(小)5.8μg、鱿鱼12.3μg、濑尿虾36.1μg。
注:由于产地、季节、品类的不同,同一种海产品的含碘量波动较大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大于12岁的孩子和成人每天推荐碘摄入量为150μg。烹饪时损失的碘、浪费没有被吸收的碘都忽略不计的话,如果要吃够这个数值,相当于每天要摄入:海鲈鱼1.8公斤,或黄花鱼(小)2.5公斤、或鱿鱼1.2公斤、或濑尿虾415g、或龙利鱼655g、或海鳗1.3公斤、或带鱼367g、或紫菜3.5g、或海带8.8g。想靠吃海鲜达到标准,实操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2012年一项关于广州市居民碘摄入量的研究显示,在不食用加碘食盐的情况下,广州市不同居民膳食碘摄入量仅占推荐摄入量的48.6%~62.2%。沿海地区的广州都是如此,更何况其他地区呢。
所以碘盐还是很有必要吃的,如果平常海鲜吃的比较多,实在担心过量的话,可以选择吃低碘盐或者少吃盐。
碘盐,每天吃多少合适?
WHO推荐的每日碘摄入量为:
·婴儿和5岁及以下儿童 90μg
·6-12岁儿童 120μg
·≥12岁的儿童和成人 150μg
·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250μg
根据《食用盐碘含量》(GB26878-2011)的规定,碘盐的平均碘含量为20~30mg,在烹调和储存过程中的损失率约为20%,相当于1g碘盐可提供6μg~24μg的碘。如果嫌麻烦其实也不用算这些,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盐摄入量吃盐就好:
·2~4 岁<2g
·4~7 岁<3g
·7~11 岁<4g
·11~14 岁级 14 岁以上成人<5g
这里需要注意几点:
第一,1 岁以下的宝宝不需要额外添加碘盐,孩子可以通过母乳、碘强化奶粉、辅食中获取碘。
第二,成年人每天需要150μg碘,如果是怀孕或者哺乳期,这个量需要增加至每天250μg。妊娠期严重缺碘可导致胎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神经发育受损、智力障碍、新生儿死亡率增加。
第三,高水碘地区、甲状腺功能障碍的人,需特殊情况、特殊考量。
如果您生活在高水碘地区,可通过水摄入足够的碘,如果长期再吃高浓度碘盐,就有可能碘摄入超标。关于您所在的地区是否属于高水碘地区,适合选择哪种浓度的加碘盐,可以咨询当地有关部门。
如果您本身存在甲状腺疾病,比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等,建议依照医生的指导摄入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