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镜鉴抗战历史 推进政治建军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成为支撑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其间,我们党结合形势任务,不断深化对政治建军的规律性认识,作出一系列理论回答,采取一系列革命性创举,从政治上有力保证我军以弱胜强、由弱到强。信仰之光穿越时空,真理力量历久弥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军情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政治建军面临如何加强、向哪前进、怎么作为等重大时代课题。回望抗日战争历史,把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光辉理论与实践传承好弘扬好,对于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政治建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抗日战争雄壮史诗深刻揭示军事与政治的关系,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始终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进一步深刻阐明,“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完全征服中国”。在民族存亡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的理论清醒、高度的政治理性和深沉的民族情怀,全面科学分析中国所处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中日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国内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的重大政治判断,清晰明确地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提出“适当地调整国内国际在现时可能和必须调整的矛盾,使之适合于团结抗日的总任务”。我们党先后发布八一宣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和《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文电,从民族大义和全局出发,促成国共合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时,指明党在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要求红军“适合抗日战争的情况”,完成“改组为国民革命军”“造成抗日战争中的模范兵团”等重要任务。人民军队在党的主张下,放下一切旧仇宿怨,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与国民党军“携手共同救国”,为实现党的任务创造了“第一个必要条件”。抗日战争中,民族解放的任务在哪里,党的任务就在哪里,军队就指向哪里,生动诠释了军队政治性这个本质属性。

当今中国正处在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抓军队建设首先要从政治上看,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这内在地规定了要把整个军事力量建设运用,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目标下来认识和筹划。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问题。习主席提出的“五个坚持”的军事观和方法论,即坚持政治引领、坚持以武止戈、坚持积极进取、坚持统筹兼顾、坚持敢打必胜,是新时代强军胜战之道和研究解决军事问题的“总钥匙”,其中“坚持政治引领”居于首位,起着统摄作用,要深化理解认识,确保始终方向明确、头脑清醒、应对有方、行动有力。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显著增多,特别是外部遏制打压变本加厉。越是风高浪急,越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战略定力。要坚持用政治这把尺子来衡量军事问题,始终把军事行动置于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国家安全战略全局下来布局谋划,确保任何时候都绝对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这就要求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动静有序,进退有据,努力赢得政治和军事上的双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有利环境。

二、“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抗日战争雄壮史诗深刻揭示政党与军队的关系,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

翻开中国近代史,此起彼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不可谓不火热,但屡屡难逃失败命运,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先进政党领导。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以彻底的革命性和彻底的人民性,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我军作为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第一天起就高举党的旗帜、坚决听党指挥。抗日战争时期,红军将士摘下红星八角帽,换上青天白日徽,但忠诚于党的如磐信念从未动摇。当年,八路军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在日记中写道,“红军永远是红军,任他换个什么名义,戴上什么帽子,我们始终为了共产党的光荣而奋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面对“统一战线中迁就国民党的无原则倾向”,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党领导军队的根本原则从未动摇。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不争个人的兵权”,“但要争党的兵权,要争人民的兵权。现在是民族抗战,还要争民族的兵权”,态度鲜明地把枪杆子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这一时期,我们党根据抗战实际,围绕保证军队听党指挥,进行了许多创造性工作。红军改编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前方分会和新四军分会,加强具体领导;1941年2月,中央军委颁布条例,规定团以上及分区以上部队成立军政委员会,健全党领导军队的组织机构。1944年4月,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谭政受中共中央委托作《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重申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并将其作为处理“军党关系”的基本原则加以明确。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我军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新型人民军队,只有坚决听党话、跟党走,才能从根本上永葆性质、宗旨、本色,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奋勇前进。

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根本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着眼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紧紧扭住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个建军之本、强军之魂,以政治上的革命性锻造引领新时代人民军队伟大变革。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政治建军必须突出举旗铸魂、强根固本,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深扎全军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子是首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系统阐发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把官兵的忠诚基因镌刻在对科学理论的内在认同上。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也是“两个确立”在人民军队落地生根的重要制度保证。要把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作为最高政治要求来遵循、最高政治纪律来严守,做到听习主席指挥、对习主席负责、让习主席放心。高层党委地位重要、责任重大,高级干部身上千钧重担、身后千军万马,更需要加强政治能力训练,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重大原则立场上头脑特别清醒、态度特别鲜明、行动特别坚决,用表率之举感召带动部队。

三、“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战争雄壮史诗深刻揭示军队与人民的关系,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

回首那段至暗屈辱的历史,日本之所以敢以不到一亿之众,远犯四万万五千万之泱泱中华,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旧中国政治腐朽、民心不聚、一盘散沙,给了日本军国主义可乘之机。面对深重民族危难,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没有退缩,没有消沉,而是把驱逐日寇的根深扎进辽阔中国大地,向一切有志报国救国的人民群众汲取无尽伟力。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在我们党“全军全民起来奋斗”的号召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军民携手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挑帘战等极具智慧的游击战法,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谱写了“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抗战交响曲。当时延安《花鼓词》中唱的“军队是扛枪的老百姓,老百姓是不穿军装的八路军;军为利箭民做盾,为保江山团结紧”,生动描绘了军民“打成一片”的感人图景。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都团结起来,海外华侨华人也纷纷通过回国参军杀敌、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捐款捐物等各种形式支援抗战。正是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经此一战,我们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党和人民军队也得以发展壮大。抗日战争中,我军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赢得最广大人民衷心拥护,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军事领域的生动实践,成为“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科学论断的有力证明。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反复要求,我军要牢记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全局的高度出发,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关系。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巩固发展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保持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以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兴利,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狠抓战斗力建设治虚打假,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坚决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和生活,永远做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人民信赖的子弟兵。坚持军民一体、平战一体,加强各领域战略布局一体融合、战略资源一体整合、战略力量一体运用,加快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同新质战斗力高效融合、双向拉动,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在新型举国体制下推动地方支前工作现代化转型,把人民群众的非凡创造力转化为现代战争的重要制胜力。

四、战争“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抗日战争雄壮史诗深刻揭示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新征程上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

近期上映的影片《南京照相馆》,剧中人物王广海内心明知当汉奸可耻,却宁肯押注“日本人不可能输”,也不抱“万一日本人输”的念想。艺术源于生活、折射历史。七七事变后,面对不可一世的日军,“亡国论”阴云一度席卷笼罩国人。国民党许多高官持“战必大败”的悲观情绪,普通百姓也担忧“战事何时终了,尚不可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在异常严峻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并用这种信念激励全国全军斗志。毛泽东同志告诫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鼓舞国人“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能“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昭告国人“日本技术条件虽优,但它终必失败”,要求我军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以增加“绝大的战斗力”。当时有报纸写道,“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真不是前几年所能想像(象)的。只凭这种精神,即可保证我民族决不至衰亡”。在抗日战争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感召下,中国人民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尊严而战的“民气”直冲霄汉,全体军民前赴后继、不畏牺牲,以超过3500万伤亡的巨大代价,筑起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新长城,矗立起中华民族又一座巍峨的不朽丰碑。站在今天回望,中国军民凭借伟大抗战精神以劣胜优,打败当时“在东方是一等的”日军,绝不是一种幸运、一种偶然,而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历史必然,是正确把握物质与精神关系的科学必然,是精神主动与历史主动共生互动的一次伟大实践。

战争不仅是物质的较量,更是精神的比拼。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靠着那么一股子劲,打败了一个又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凶狠敌人。新时代的人民军队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新征程上,深入推进政治建军必须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大力弘扬敢打必胜的精神品质,为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抓紧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中心环节,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得失观,解决好“为谁打仗、为何而战”根本问题;突出信仰信念、军魂气节等核心内容,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引导官兵大力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无畏精神。适应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对作战能力、打赢信心、战斗意志提出的新挑战新考验,把战斗精神培育融入实战化训练各方面全过程。坚持以战领建、抓建为战,紧贴作战任务、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在艰苦严格的训练中、近似实战的环境中、严峻复杂的军事斗争中摔打磨砺部队,强化战斗作风养成,让战斗精神在实战化训练中淬炼升华。充分发挥强军文化在磨砺意志、锤炼作风、增强本领等方面的增益作用,把文化熏陶与战斗精神培育统一起来,创作富有战斗格调的文化产品,开展洋溢战斗激情的文化活动,立起强军文化砺战打赢指向,用文化力助推战斗力提升。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抗日战争雄壮史诗昭示我们,坚持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所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充分汲取抗战历史的丰厚滋养,更好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守住人民军队初心本色,锤炼敢打必胜意志斗志,把英雄的人民军队锻造得更加纯洁、更加光荣、更加可靠,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战略支撑。

(执笔:马卫防、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