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心!打赏诱发的“坑蒙拐骗”

中央网信办秘书局近日印发通知,为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播打赏管理,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娱乐性团播、私域直播等易滋生直播打赏乱象的重点领域,从严打击低俗团播引诱打赏、虚假人设诱骗打赏、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和刺激用户非理性打赏等四方面突出问题。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直播深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直播打赏,则建立起内容提供者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互动渠道。这本是激发创作活力、丰富网络文化形态的一种方式,但近年来,各类突破道德与法律边界的打赏乱象层出不穷,危害不容小觑。例如,有的主播以低俗内容、“擦边”表演或扭捏作态“捞赏”,有的机构靠虚构“家庭不幸”“暴力霸凌”等凄苦人设“骗赏”,或以“低价折扣”“粉丝福利”制造噱头“讨赏”,更有甚者以恋爱交友、游戏升级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这不仅侵害用户合法权益,容易引发各主体间的财产争端,更败坏直播行业的社会形象,污染网络文化生态。

作为连接主播与用户之间的纽带,直播打赏形成新的经济运转模式与互动形式,成为促进直播行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在网络上为自己喜欢的主播和作品打赏,本来是观众表达认可和赞赏的渠道。为何一些打赏却变了味?究其原因,是行业发展与规范治理不同步、技术创新与伦理约束不协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平台主体责任缺位现象不容忽视。有的平台与主播为“赚快钱”,不惜游走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以审美情趣低下、颇具传播“爆点”的低俗、虚假、暴力、另类等直播内容吸粉引流,吸引用户追捧“一夜暴富”“博出位”等扭曲价值观,助长不良风气。有的平台利用认知偏差误导受众,在情绪“上头”时,用户往往难以看穿其背后的算计。

直播业态更新迭代快,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治理直播打赏乱象,非单一主体之力可及,需监管、平台、受众形成合力。

监管部门要筑牢制度防线,加强直播打赏营利行为规范,督促网站平台进一步细化审核标准,完善打赏规则,从源头上遏制打赏乱象。对“虚假人设”“剧本骗赏”等行为划定红线,让违规者无漏洞可钻。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治理相结合,依法严惩屡教不改的账号、平台,以及教唆、纵容网络主播违规获取打赏的MCN机构。深挖严打一批负面典型,公开向社会曝光,形成震慑。这次专项行动,必将对直播行业乱象进行精准打击,净化网络直播生态。

平台须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以正确价值观培育更多有创意、有文化底蕴、正能量的直播内容,履行好主体责任;规范管理,细化和完善打赏规则,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举措,健全投诉举报和未成年人打赏退款机制;进行全链条内容审核与把控,用技术手段过滤不良内容,让优质内容真正获得流量倾斜。

用户应看清虚拟狂欢背后的利益算计,不轻信不盲从,远离“冲动打赏”“攀比打赏”等不理智行为,培养良好上网习惯和理性消费习惯,维护清朗网络空间。需要指出的是,青少年群体尚未形成成熟的消费观和是非观,容易受到诱导从而陷入非理性打赏陷阱,更要引起重视。

网络直播作为新兴业态,必须恪守法律红线与伦理底线。治理直播打赏乱象不是“一阵风”,而要成为常态。未来,唯有各方同向发力、相互配合,以精细化治理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基底,才能让直播打赏走向合规、自愿、理性的健康轨道,共同营造和谐文明的网络直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