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抗战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淬炼与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全面胜利的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所形成的抗战精神是积淀了上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生死存亡关头的集中迸发,全体中华儿女在共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卓绝斗争中,以不屈意志凝聚救国力量,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征服中国的图谋,更使中华民族精神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实现了历史性升华,成为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精神火炬。

激发了国家至上、捍卫主权的爱国精神

爱国之情是植根于人类灵魂最深处、最纯粹、最崇高的精神品格,它如同血脉般代代相传,承载着对故土家园的赤诚眷恋、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从华夏文明的源头起,这份情感便成为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归宿,始终以厚重而磅礴的力量支撑着亿万同胞穿越风雨、奋勇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的至暗时刻,沉睡的东方雄狮被彻底唤醒,四万万同胞胸中奔涌的爱国热血如积蓄千年的岩浆冲破地表,以排山倒海之势汇聚成抵御外侮的钢铁洪流。据统计,抗战期间仅四川一省就派出40多万人参战,300余万人走上战场从事后勤保障工作;胶东地区妇女不到3个月就捐献白银1.24万两、黄金50余两;爱国华侨自1937年至1943年,捐款总额达到55.7亿元,还承销“公债”11亿多元,捐献物资3000批以上,其中包括坦克27辆、救护车1000多辆、卡车数百辆、飞机217架和大量药品等。民众的抗战热情激励着军队的杀敌斗志,数百万英烈血染沙场,“八百勇士”“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等英雄群体纷纷涌现。这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不仅铸就了保卫国家主权的坚固屏障,更以其反侵略性、全民族性、崇高性和悲壮性熔铸出光照千秋的抗战精神,完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从“自在”向“自觉”转变的伟大升华。它将分散的地域认同凝聚为统一的国家认同,打破了近代以来“一盘散沙”的困局;将朴素的乡土情怀升华为现代民族意识,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

在抗日战争中淬炼升华的爱国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持续巩固着中华民族的团结根基和精神合力,激励着当代中华儿女以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以报国之行助推复兴伟业,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事业,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增强了和衷共济、共御外侮的团结意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各民族交融共生,逐渐形成了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衷共济、风雨同舟”的团结精神,“共御外侮、勠力抗敌”的民族大义,早已深深镌刻在各族儿女的内心深处,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准则。

80年前,历经长达14年的卓绝斗争,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辉煌胜利。这一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的不朽篇章,更是民族大团结在生死存亡关头所迸发出的璀璨光芒。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就在《为抗日救国搞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我党再次从全局出发,向国民党中央提交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经过多次协商和多方协调,最终推动国共两党摒弃历史恩怨,成功构建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此后,国民党军队作为中国正面战场的主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先后组织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17次,毙伤日军约85万人,粉碎了日军短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持久抗战奠定了基础。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则深入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与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人,不但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还极大牵制了侵华日军主力部队、拓展了抗日战争战略空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整个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构筑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完整基石。

抗战时期的民族大团结还表现在全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社会团体、各界爱国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都自觉以国家存亡为己任,主动投身到抗日救国的事业之中。广大农民作为抗战的中坚力量,不仅为前线输送了大量兵员,还通过筹集粮饷、组建自卫武装等方式全力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等敌后抗日武装。产业工人则通过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发动生产运动,为抗战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文化界人士在沦陷区坚守阵地,以报刊、戏剧、文学等为武器,揭露日寇暴行,鼓舞民众斗志。工商界人士不但全力为抗战筹措物资,还积极开展抵制日货运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心系祖国,涌现出了陈嘉庚、司徒美堂等多名爱国华侨领袖。“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深刻揭示和衷共济、共御外侮的伟大精神在抗战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就必须高扬民族团结的伟大旗帜,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同心同德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

展现了挺膺担当、舍生取义的英勇气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挺膺担当、舍生取义,自古便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底色,这种深藏于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英勇气概,每每在民族危亡之际如火焰般喷薄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历史的烽烟中托举起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不灭薪火。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抵抗侵略而挺身而出、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将战火烧至华东地区,并狂妄宣称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危急关头,中国军民在实力悬殊的不利条件下与敌在淞沪地区浴血奋战三月有余,最终以25万余人伤亡的代价歼敌4万余人,有效阻止了日寇的凶猛攻势。此后,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相继展开,大量歼灭了日军的有生力量,彻底粉碎了日军快速征服中国的战略图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在极其险恶的战争环境中与侵略者展开殊死抗争。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设伏,以损失5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板垣师团千余人,有效打击了日军横行我中华大地的嚣张气焰。1940年秋,为粉碎日寇对我封锁、鼓舞全国军民抗战斗志、抵制投降逆流,我八路军组织发动百团大战,以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牺牲,毙伤俘获日伪军2万多人,拔除敌方据点2000多个。1943年春,新四军某部4连82名勇士为掩护民众和友邻部队撤离,在淮阴刘老庄与10倍于己的敌军从拂晓激战至黄昏,先后击退日军5次冲锋,毙伤敌军170余人,最后全连官兵全部壮烈牺牲。陈毅撰文悼念:“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身临绝境仍坚持斗争,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林海雪原中与敌周旋数日后壮烈牺牲,牺牲前还留下了“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震撼诘问。14年艰苦斗争中,视死如归与敌血战到底的中华儿女数不胜数,他们“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坚定信念,不但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新时代,挺膺担当、舍生取义的英勇气概,既是我们突破改革险阻的信念支撑,也是战胜各种霸凌行径的强大底气,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我们唯有赓续英雄之魂、砥砺先锋之志,始终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斗志,方能在百年变局的风云激荡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不断以昂扬姿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彰显了百折不回、攻坚克难的不屈品格

百折不回、攻坚克难的不屈品格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显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品格和不屈信念,中华民族才能在一次次磨难中淬炼成长,在一重重艰险中砥砺前行。

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不仅经受了长达14年的战争苦难,更付出了3500多万军民牺牲的沉重代价,但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气馁、没有屈服、没有放弃,而是始终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同敌人战斗到底。早在1931年,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联就开始组织抗日游击斗争,面对日伪军的残酷“讨伐”和严密封锁,面对严寒、饥饿、伤病等生死考验,东北抗联的英雄们坚持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敌苦斗,消灭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民的不屈品格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1937年9月,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将军在家书中这样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因对祖国的热爱而奋斗到底的不屈精神。193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持久抗战的基本方针,科学预见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战争走向,坚定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此后,中国军民将正规战与游击战、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使日军完全陷入全民抗战的汪洋之中。艰难凸显精神,苦战带来希望。抗日战争中,这种不怕困难、不畏强敌、坚持抗争、血战到底的不屈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的坚强支柱。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绝不会是一路坦途、顺风顺水,必然会面对各种“娄山关”和“腊子口”,我们要始终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追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拼搏精神,披荆斩棘、排除万难,向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行。

抗战精神并非对民族精神的局部补充,而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对爱国主义、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坚忍不拔等中华民族精神核心要素的全方位强化与提升。它使民族精神从传统农耕文明的伦理范畴,升华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的重新觉醒注入了强大精神动能,并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军事教育训练系军事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