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一到,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成了常态。很多人感冒后第一反应就是找抗生素吃,觉得“消炎快”。但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强调,普通感冒大多不需要抗生素,滥用反而会埋下健康隐患。
感冒究竟是怎么回事?
感冒分为病毒性的和细菌性的,实际上,绝大多数感冒都是病毒性感冒,目前没有特效药,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并且病毒性感冒有自限性,一般一周可以自愈。那么感冒什么情况下才需考虑细菌感染?专家表示,部分患者可能因病毒感染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受损,从而让细菌“乘虚而入”。若感冒后对症治疗未见缓解,咽痛咳嗽加剧并伴黄绿色浓痰,鼻涕由清鼻涕变为黄绿色的稠脓鼻涕,发热持续超过三天等,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检查诊断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再由医生评估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无作用。
细菌和病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微生物。细菌具有相对复杂的细胞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器,而病毒结构简单,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针对细菌的特有结构设计的,主要包括: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破坏细胞膜功能、阻碍核酸代谢、影响叶酸代谢等。病毒不具备这些结构,也没有独立的代谢系统,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如果是病毒性感冒,使用抗菌药物不但没有作用,还可能诱发二重感染。
滥用抗生素的隐形危害。
如果感冒时盲目用抗生素,不仅治不好病,还会让体内正常菌群失衡,容易引发过敏,如果滥用,或药不对症,还可能引发肝肾损伤、神经系统损害。当抗生素被频繁使用时,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但少数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菌会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形成耐药菌。这些耐药菌几乎对抗生素不敏感,一旦感染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季节更替之际,为避免感染呼吸道疾病,日常生活中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科学防护:
合理增减衣物。换季时单日温差较大,早晚偏凉,中午气温回升。建议采用“薄层叠穿”的方式,出门时备一件轻薄外套,适时穿脱,避免因身体骤冷骤热诱发感冒。
坚持每日通风。室内长时间封闭易积累病菌,建议每天开窗通风至少30分钟,促进空气流通,降低病原体浓度。需注意,夜间休息时应关闭窗户,防止着凉。
规律作息解秋乏。入秋后人体容易感到疲倦乏力,即所谓“秋乏”,表现为白天精神不振、夜间睡眠质量下降,这会直接削弱免疫力。建议早睡早起,中午适当小憩20–30分钟,有助于恢复精力。
调整饮食防秋燥。秋季气候干燥,易使呼吸道黏膜失水,防御功能下降。应多喝温水,多食用梨、柚子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适当添加银耳、百合等滋润食材,少食辛辣、烧烤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不良影响。
普通感冒先对症护理,不盲目求助抗生素,由专业医生判断。如果拿到抗生素处方,需明确用药疗程和注意事项。抗生素是把双刃剑,用对了是良药,用错了可能变成健康隐患。记住:感冒了别硬扛,更别瞎吃。合理用药是对自己健康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