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请问,如何理解人工智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解读:李晓强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2019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这不仅指明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方向,更深刻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内涵——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保障更高水平的公平。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意见》的出台及其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行动方案,为人工智能技术打破时空与资源壁垒、助力实现“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实践路径。
驱动系统变革: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作为兼具强大“技术赋能”与“智能增强”双重特性的颠覆性力量,正从辅助工具角色跃升为驱动教育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引擎,甚至可能重新定义教育。
全面提升教育效能。通过对海量学习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与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可以构建起高度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位学生精准描绘动态发展的认知图谱,据此定制契合其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与发展需求的学习路径与资源组合,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人工智能在高效处理作业批改、智能生成个性化习题库、解答基础性疑问等方面的强大优势,还可将教师从大量重复性、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并将精力聚焦到深化教学设计研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情感需求、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专注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素养。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多源海量教育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智能分析,可以为教育政策制定、资源优化配置与教学质量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显著提升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根本革新教育内容。人工智能不仅深刻变革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方式,更对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核心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当育人目标势必由“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时,教育内容体系也将深度重构,将重心聚焦于培养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批判性思维与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社会情感与合作沟通能力、数字素养与伦理责任意识等。这不仅是技术倒逼下的被动调整,更是教育主动回应时代挑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这种转向旨在实现技术理性赋能与教育人文价值彰显的辩证统一,培养能够驾驭技术、运用工具进行创造性劳动、追求意义与幸福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
深刻重构教育关系。由于深度介入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教育中最核心的一对关系——“师—生”关系从传统的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结构演变。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的方式,更引发了教育权力结构、互动模式、评价标准乃至整个教育底层生态的重构。教师角色发生历史性转变,从知识的垄断性权威传授者,转型为学生学习进程的引导者、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情境的设计者、高阶思维发展的促进者以及情感关怀的提供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能力的积极实践者、意义的自主建构者以及自身学习进程的管理者。人工智能支持的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协作工具、智能学伴和智能教师系统等,加速培育了人机协同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使得教学方式更趋情境化、探究式、项目化与协作化。
彰显价值追求: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平跃升
如果说“起点公平”是特定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为促进教育公平做出的优先选择、是公平的“初级阶段”,那么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更好追求人的价值实现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不仅将深化我们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理解,还将切实推动教育公平水平的高阶跃升。
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资源智能聚合、精准推送与动态生成,极大提升了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覆盖广度与应用价值,为弥合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群体间的资源鸿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广泛部署与应用,正是这一变革的生动体现,它让优质资源跨越地理阻隔,惠及更广阔的学习群体。尤其重要的是,智能化教育辅助设备的广泛应用,为视障、听障、学习障碍等特殊需求群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个性化、无障碍学习支持,极大地拓宽了他们平等接受有质量教育的入口,从源头上提升了“起点公平”的实质水平。
发展真正适合每个人的教育。传统基于平均主义、统一进度、标准化内容的教学模式,难以避免会造成对个体差异的忽视和潜能的浪费。由于可以突破传统的人力辅导资源稀缺和条件技术手段限制,人工智能使“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想首次具备了大规模落地的可行性,教师得以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精准指导,既能为禀赋突出的学生提供跨越式学习或深度学习方案,又能为学习暂时困难的学生规划循序渐进的阶梯式路径,并通过持续学情诊断、动态学习路径调整和适应性资源推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潜能相匹配的教育支持、适度的挑战和及时有效的帮助,最大程度避免教育过程中的“隐性排斥”与分化,有力促进“过程公平”。
发展个性成全每个人的教育。在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上,其核心目标是让每个个体都能基于自身的天赋禀赋和内在潜能,获得充分、自主、全面且贯穿终身的发展机会,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索融合知识掌握、能力发展、素养养成、学习过程等多维度的发展性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起纵横贯通、灵活开放的数字化、终身化全民学习新生态,使得学习成果得以被多元认定和积累,将为不同成长路径的学习者提供价值实现的通道。人工智能赋能下的教育公平,其最终落脚点是推动教育公平向关注个体潜能是否得到最大限度激发、个体价值是否得以充分实现的“结果公平”高阶形态迈进。
回归育人本质:构建新型教育质量观和公平观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效率提升或形式改变,更在于它将推动教育的核心关切从聚焦于“如何更均衡地分配有限的、既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转向“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为每个独一无二的学习者创造和提供更适切其潜能与发展需求的教育机会与支持”。这一转向为破解长期困扰教育发展中“质量与公平难以兼顾”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路径,并最终指向教育“立德树人”本质的回归。
确立从“为生产服务”到“为生活赋能”的新型教育质量观。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系统性变革,促使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深刻演变。不同于工业时代以服务于标准化生产需求、侧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效率型质量观,新型质量观以促进个体生命的成长成才、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为终极目标。这标志着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将从满足外部社会经济系统的效率需求,向促进人的内在价值实现、潜能释放与生命丰盈的本源回归。
践行从“起点均等”到“差异化公平”的新型教育公平观。人工智能不仅为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提供了强大助力,还将催生公平理念本身的进化。新型教育公平观承认并充分尊重每个学习者在起点、潜能、兴趣、节奏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其重心从关注资源分配的静态结果平等,转移到聚焦于个体在独特成长路径上是否能获得持续有效赋能的动态过程公平,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差异化公平”新范式。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其核心永远是“人”。“人机协同、双向赋能”的教育新生态,旨在进一步释放而绝非束缚人的创造力、同理心与主体性。在拥抱人工智能巨大机遇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并审慎应对其伴生的潜在风险与挑战。针对可能出现的数字鸿沟加剧、算法偏见与歧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伦理、教育异化与人本价值消解、技术依赖与主体性削弱等问题,亟须开展前瞻性研究并加快构建系统性治理体系,包括健全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强化伦理审查与评估、推动技术透明与监管、提升全员数字素养与伦理意识、构建多方协同共治格局,等等,确保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始终沿着合乎伦理、以人为本的正确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