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倡导的智慧养老图景下,部分直播间却出现了“悲情营销”的乱象。记者调查发现,凌晨时段的流量倾斜机制催生了“老人熬夜带货”的怪象,MCN机构通过编造悲情剧本、操控直播话术,将老年人异化为“流量工具”。数据显示,此类直播间30天的销售额可达百万级,但老人的实际收益常不足十分之一,且维权无门。(《消费日报》2025年9月10日)
当民政部、商务部联合启动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鼓励打造中老年人专属直播间时,本应是数字经济赋能银发生活的美好图景。然而现实中,部分直播间却上演着令人心酸的场景:凌晨灯光下,面容憔悴的老人手持纸板沉默带货,镜头外传来“笑一下”“说谢谢”的指令操控。这种将老年人异化为“流量密码”的营销乱象,不仅背离了惠老助老的政策初衷,更触碰了商业伦理与法律底线。
深夜直播间的流量密码,本质上是对人性善意的精准算计。那些“凌晨两点流量好”的行业潜规则,让本该安享晚年的老人沦为营销工具。有老人被包装成“重病缠身仍自力更生”的人设,在镜头前强撑困意配合表演;更有幕后团队编写标准化悲情剧本,通过“眼含泪水的沉默”“废旧纸板的手写文案”等符号化表达,刺激消费者“下单让老人早点休息”的冲动消费。数据显示,此类直播间30天的销售额可达百万级,但老人实际收益往往不足十分之一,多数利润被MCN机构以“运营成本”名义截留。这种将弱势群体苦难商品化的行为,既违反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不得利用弱势群体进行恶意营销”的要求,更解构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当前治理体系面临的现实挑战,加剧了乱象的蔓延。尽管《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管理规定(草案)》明确禁止编造虚假人设,但实践中仍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平台算法倾向于推送“悲情内容”,凌晨时段的流量倾斜机制客观上鼓励了熬夜直播;二是违法成本极低,被封号的账号可通过“换马甲”重新注册,形成“封号-重生”的恶性循环;三是维权渠道不畅,老年人往往因信息闭塞、法律意识薄弱,难以主张劳动报酬权。这种监管滞后性,使得本应服务银发群体的直播经济,异化为剥削老年人的工具。
让银发直播回归健康本质,需要政策引导、平台担当与公众觉醒的合力。在政策层面,应将养老服务消费季的“硬件升级+智慧赋能”要求延伸至直播领域,对合规的老年主播给予流量扶持与技能培训。平台需建立“技术筛查+人工复核”的双重防线,通过AI识别异常直播时段、悲情话术等风险点,对违规账号实施阶梯式处罚。更重要的是重构利益分配机制,参考“养老服务消费券”模式,设立直播收益保障基金,确保老年人获得合理报酬。当消费者开始在评论区集体呼吁“正常时间直播一定买”,当监管部门将“卖惨带货”纳入消费维权重点领域,我们方能期待:直播间里的银发身影,不再是被流量裹挟的悲情符号,而是数字时代老有所为的生动注脚。
从政策鼓励的适老化改造,到消费季倡导的品质生活,银发经济的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别让凌晨的直播间成为老年人的辛酸战场,让科技红利真正惠及长者,才是数字时代应有的温度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