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2023年6月2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的一部分,收录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文中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秉持科学的态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现代生活相融相通,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更为宽广的文明维度。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用传统智慧回答时代之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中蕴含的理念和道德规范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在历史流变中已形成“泛爱群生”“仁者爱人”等丰富内涵。今天,经由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仁爱”思想已不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道德规范,而是成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与准则,具有新的时代阐释。“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变化和现实需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的继承。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具有“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内涵,中国共产党创新发展了古代的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一系列群众工作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坚持人民至上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由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得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实现继承和发扬,让我们能够站在现实基点上回望历史,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为解决今天的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技术赋能表达形式,让传统内容适配当代语境。技术赋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全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模式,技术集成与内容创新的有机结合,让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精神文化产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通过数据整合和内容活化等机制,依托新媒体平台等轻量化的形态传播文化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技术赋能和文化价值重构的有机统一。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领域,让现代设计兼具历史文化沉淀和当代审美。技术赋能并非文化符号的拼贴,而是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挖掘,将蕴含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通过打造文学、影视、游戏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加深海外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如2024年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和2025年国产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现象级文化产品,内核动力源自创作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关键得益于形式创新与年轻化表达,让受众在享受文化产品的同时感受独属于东方美学的魅力,其鲜明的中华文化基因与独特辨识度,正构成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核心密码。
加强人才培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应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包容开放的文化人才培养生态,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当前,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现有的文化传承面临结构性失衡的挑战。一方面,应构建全链条式的文化传承人才培育机制。在基础教育阶段,将文化遗产元素融入课堂教育、校园文化以及课外活动,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传承自觉;在高等教育阶段,根据文化遗产特质和市场需求,培育相关文化产业人才,从而在实践中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另一方面,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资源支持,为相关文化人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开展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知识性与技术性的支持;企业应践行其社会责任,缓解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人员和技术压力。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