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一滴血,就能查出所有癌症!”近年来,这类宣传语在体检广告中频繁出现,甚至被部分机构包装为“高科技突破”。然而,相关专家指出,至少目前技术上还无法实现。又是一年体检季,体检时如何“避坑”?医务人员提示,体检中有一些常见的“坑”,无论是体检机构强烈推荐,还是医院极力宣传,大家都不要被忽悠,避免浪费金钱,付出不必要的代价。
误区一:把PET—CT当作体检项目
有人觉得,用PET—CT扫描全身,如果没有发现癌症就可以放心了。其实,PET—CT从来都不是一个健康筛查项目。PET-CT费用高达数千元,辐射剂量远超常规检查,它适用于在已经发现疾病的基础上再进行检查、筛查,而非健康人群的初筛。专家强调:“体检的核心是早期发现风险,而非过度消耗资源。”
误区二:“一滴血验癌症”“生物电查疾病”
“通过生物电检测,能查出上百种疾病!”类似宣传语在部分民营体检机构中屡见不鲜。至于生物电能查出所有的疾病,目前来说在我们临床上做不到。癌症类型多样(如肺癌、肝癌、胃癌等),每种癌症的生物标志物不同,单一血液检测难以全面覆盖。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CEA、AFP)虽能反映部分癌症风险,但其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早期癌症可能漏诊,且良性炎症也可能导致指标异常。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健康医学科主任朱世殊指出,目前来讲,一滴血能查出所有癌症,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
误区三:微量元素检测:非必要检查的“隐形陷阱”
“缺锌会导致免疫力下降!”“钙铁不足引发头晕乏力!”这类说法让消费者对微量元素检测趋之若鹜。然而,如果不是为了治病,不推荐去检测微量元素。
医生介绍,微量元素的检查受很多因素影响,去查未必查得准。而且查微量元素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器,造价会比较高。如果没有这种明确的需求,是没有必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查的。盲目追求微量元素报告,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过度补充风险。
癌症家族史人群早期筛查尤为重要
有人认为每年体检似乎没什么用,只是走走过场,其实不然。体检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把小病早早筛查出来,降低它进展成重大疾病的风险。医务人员提示,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人群,早筛尤为重要。
通常体检套餐包含了比较全面的常规体检项目,但也有些项目容易被忽视。医务人员建议,除了常规项目,体检中还应涉及幽门螺杆菌、HPV等相关筛查。癌症家族史人群:结直肠癌、乳腺癌等遗传性肿瘤高风险群体,需提前10年启动筛查(如肠镜、乳腺钼靶)。
重点疾病筛查:幽门螺杆菌、HPV病毒检测应纳入常规体检,降低胃癌、宫颈癌风险。
警惕过度医疗:拒绝“包治百病”的体检套餐,优先选择公立医院或三甲医院合作机构。体检是一把“双刃剑”,科学规划可防患未然,盲目跟风则适得其反。医生介绍,有些细菌或病毒感染与一些疾病、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明确的关系,所以建议在体检中,把这些项目作为体检项目进行筛查。
比如从病毒角度来看,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对育龄女性进行HPV筛查,目的就是筛查出早期宫颈癌的风险因素,并进行干预,降低宫颈癌的发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