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已成为极具活力、广受关注的文化新业态。从手机屏幕里的“三分钟沉浸”,到成为亿万人一种日常的文化和娱乐选择,这种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娱产品,正以“轻骑兵”的姿态改写着文艺作品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格局。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达6.62亿人,占短视频门类的63.7%。从市场规模来看,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504亿元左右,超过当年电影票房规模,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并于2027年突破1000亿元。当流量与市场的双重红利奔涌而至,微短剧的产业价值与潜力已无需赘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微短剧还存在的一些问题。譬如,部分微短剧把“高反转”当万能公式,用“画面堆砌”替代叙事逻辑;题材扎堆在“霸道总裁”“逆袭复仇”区间,抄袭成风导致“换皮不换骨”等。这些问题如任其发展,既影响观感体验,更会让行业偏离健康航道。
在此背景下,7月23日,央广网行业微短剧生态共建计划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汇聚专家、平台、制作方等多方力量,共同铺展行业微短剧的发展新图景。这有利于推动微短剧行业进一步“规范、创新、提质”,也有利于催生出更多精品力作。
受邀嘉宾上台讨论,分享对微短剧产业协同和生态繁荣的见解
央广网评:
好的微短剧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平衡。微短剧的“短”是优势,但“短”不意味着“浅”。反转是技巧,但不能成为“机械式套路”。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用紧凑节奏讲好一个故事,以精炼表达传递一份情感。可见,形式如船,内容是帆,唯有帆正船稳,微短剧才能行稳致远。
好的微短剧既要有流量也要有能量。流量让作品“被看见”,能量让作品“被记住”。流量决定影响的广度,能量折射作品的深度。微短剧要从“爆款频出”到“口碑长青”,必须实现从“吸引眼球”到“触动心灵”的转变。这需要许多创作者走出“流量焦虑”,扎根现实土壤,让作品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精神的高度。
微短剧创作要厘清“引导与迎合”的边界。文艺的意义,在于“引导审美”而非“迁就低俗”。那些靠“雷人台词”“极端人设”搏出位的作品,或许能短暂收割流量,却会拉低行业的审美底线。真正的好作品,应当像一束光,让人看到就会感受到温暖和能量。
体量虽“微”,格局可“大”。作为数字时代的文艺新形态,微短剧承载着传播文化、连接情感、引领价值的使命。当更多作品能做到“流量有热度、内容有温度、价值有高度”,当整个行业深度达成“内容为王、创新为要、责任为先”的共识,微短剧可以更好成为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的重要载体,这片“新蓝海”必将迸发更强劲的文艺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