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警惕“食脑虫”!夏季孩子戏水尽量别做这些事

暑假到了,不少家长都会选择带着孩子去溪流河湖游玩或是去泡温泉放松。近期,“5岁女童泡温泉后被确诊感染食脑虫”冲上热搜,引发关注。那么,什么是“食脑虫”?去水边玩还安全吗?如何避免感染呢?一起来看。

什么是“食脑虫”?

根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在“华山感染”上最新撰写的文章,“食脑虫”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一类喜欢自己“漂泊”的单细胞小生物,学名叫自由生活阿米巴。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有三种: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冲进鼻腔,可沿着嗅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脑炎,进展飞快。巴拉姆希阿米巴: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病程更长。棘阿米巴: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攻击大脑。

“食脑虫”存在于哪些地方?

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其感染人体的一般是滋养体状态,偶尔也有鞭毛体,包囊是不会感染的。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滋养体非常顽强,在pH值6.0-6.5(弱酸性)、温度35℃~37℃的环境中,生长最快;在37℃蒸馏水中变成鞭毛体后,还能运动2-6小时;最多能够耐受46℃的高温。在4℃的环境下,包囊能存活至少12个月,还能保持变成滋养体状态时,感染人体的能力。在温暖的湖泊、河流、地热温泉、工业设备中排出的废水、含氯制剂消毒不充分的游泳池、热水器等水源以及潮湿的土壤中均可能有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存在。

要警惕,别惊慌

专家强调,对于“食脑虫”感染要警惕,但不必过于惊慌。首先,其感染率极低。以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为例,研究发现其暴露发生率很高,但感染发生风险每百万次接触只有2.6例。人体自身免疫力可以抵御阿米巴原虫的感染。其次,近年来多药联合已有成功救回的病例,只是需要及早识别、及早用药。此外,食脑虫也不会导致人传人,只要避开高风险动作,风险基本为零。

这些场景感染风险较高

温暖淡水呛进鼻子:夏天在湖泊、温泉、河道、戏水池潜水、跳水,鼻腔被水猛冲是最典型的感染途径。自来水直接洗鼻:有人用洗鼻壶冲鼻,如果水没煮沸或消毒,就给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开了后门。戴隐形眼镜遇生水:棘阿米巴最爱脏水配隐形眼镜,严重可导致角膜溃烂甚至失明。皮肤伤口接触湿土或浑水:尤其是园艺、摸泥、养花时,巴拉姆希阿米巴可能从小裂口潜入。海水因盐度高,正规游泳池因余氯充分,这两种环境基本“劝退”阿米巴,感染记录凤毛麟角。

如何避免感染“食脑虫”

首先,不要将头浸入水中。去湖边、池塘、河流、喷泉、温泉等处游玩时,尽量避免鼻子进水,以防止“食脑虫”进入鼻腔。其次,不建议游野泳。游泳最好去定期消毒的游泳池或水上乐园,还要戴好泳镜和鼻夹。不要踢水下的沉积物,以避免“食脑虫”分散进入水中。此外,用煮过的温开水清洗鼻腔。玩水后,最好马上用瓶装水清洗鼻腔,回家后最好再用煮沸过的温开水清洗一次。鼻炎患者日常清洗鼻腔时,不要直接使用自来水,要用煮沸的水做成生理盐水,洗鼻壶等工具也要清洗、消毒。最后,如果游泳、戏水后出现头痛、呕吐、发热、嗅觉异常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