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 不能屡禁不止!

5月12日,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中心通报65款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移动应用。而就在4月22日,刚刚有67款移动应用因同样原因被通报。


无孔不入、屡禁不止,APP违法收集个人信息,给各界敲响警钟——打响个人信息保卫战,刻不容缓。

数字化时代,手机APP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人们开启了便捷生活的大门。它是出行的向导,轻轻一点,出租车、网约车随叫随到;它是购物的助手,指尖滑动,万千好物触手可及;它是学习的伙伴,答疑解惑;它是娱乐的伴侣……然而,当尽情享受这些服务时,你是否留心过,自己的个人信息或许正在被悄然窃取?

经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检测,这些 APP 的违法违规行为可谓五花八门。以此次曝光的65款APP为例,9款涉及以默认选择同意隐私政策等非明示方式征求用户同意;43款的隐私政策未逐一列出APP(包括委托的第三方或嵌入的第三方代码、插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范围等……种种手段不一而足。尤为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违规APP中不乏行业头部应用,有的甚至是政务类APP。

客观讲,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已然不可避免成为一种极具价值的“资源”。通过收集大量用户的个人信息,APP运营者能够精准地勾勒出用户画像,深入了解用户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生活轨迹等,从而通过推送贴合用户需求的广告和产品,大幅提高营销的成功率和转化率,这本是双赢之选。

前提是,收集用户信息必须征得本人同意,且施之于正当用途。因为隐私是个人自由的基石,保护个人信息的私密性,与我们心灵安宁、人格尊严、实际利益息息相关。一旦泄露,个人的行踪、财务状况、健康信息等都可能被他人掌控,导致骚扰电话不断、诈骗风险增加,甚至可能遭受名誉损害和财产损失。

然而,尽管监管部门持续高压整治,违规收集信息的现象仍如“野草”般反复滋生,难以根除。究其根源,除了精准营销需求外,最大驱动力无非是黑市倒卖的利益。丰厚回报和高额利润,吸引不法分子前赴后继、铤而走险,肆意践踏用户的合法权益 。

筑牢个人信息防火墙,一方面,全社会都应对违规行为零容忍。通过严厉的监管手段、处罚措施,让违规者付出应有代价,形成强大威慑力。针对此,我国已相继出台系列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未来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需紧跟APP数量庞大且版本迭代频繁、技术隐蔽性强等现实需求,用好用足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监管的效率和精准度,进一步抑制APP违规空间。

严管更要厚爱。另一方面,监管也应提升执法温度,通过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主动培训,如法律知识的普及、技术合规的指导,帮助企业和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个人信息保护,非一人之责,非一时之功,需你我他共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