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传言称企业在进行信用修复时需支付费用,甚至某些机构声称可“加速修复”或“内部操作”,以此牟利。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回应:信用修复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有偿修复行为均属违法违规。
信用修复制度:为失信企业提供改过自新的机会
信用修复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给予失信主体纠正错误、恢复信用的机会。该制度的设立是为了鼓励企业主动履行法定义务,纠正失信行为,从而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然而,当前信用修复仍面临“多头公示”问题,即不同部门、不同平台的信息未完全互通,导致企业修复信用时需多次申请,效率低下。为此,国家发改委将推动“三个统一”:
统一公示窗口:所有公共信用信息集中在“信用中国”网站公示,避免企业重复提交。
统一受理渠道: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由“信用中国”网站统一接收申请,再分发给相关部门处理,实现“只进一扇门”。
统一修复规则: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合理设置公示期限和修复条件,确保公平高效。
警惕!第三方机构“有偿修复”属欺诈
尽管信用修复完全免费,但一些不法机构仍借机行骗,主要手段包括:
谎称“内部渠道”:声称可通过特殊关系加速修复,甚至伪造“提前修复”证明,骗取高额费用。
信息更新滞后:部分第三方平台未及时同步信用修复结果,继续显示企业为“失信状态”,以此胁迫企业付费“更新”。
假冒官方名义:冒充政府工作人员或合作机构,诱导企业支付“手续费”“加急费”。
国家发改委已联合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并提醒企业:所有信用修复均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免费办理,切勿轻信付费承诺。
如何正确申请信用修复?
企业若需修复信用,应通过以下正规途径:
登录“信用中国”官方网站提交申请。
按照系统指引提供整改证明、履行义务材料等。
修复成功后,结果将自动同步至各行业信用平台,无需重复操作。
共建诚信社会,抵制信用修复乱象
信用修复本应是助力企业重返正轨的惠民政策,却被少数不法分子扭曲为敛财工具。国家发改委呼吁社会各界共同监督,若发现收费修复行为,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或“信用中国”平台举报。同时,企业也应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正规渠道维护自身信用,避免落入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