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话语,是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文化自信和坚定文化担当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道路问题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学习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这一道路在文化发展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赓续历史文脉之路,也是文明更新创造之路,它揭示了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行进,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彻底激活,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极大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提升,筑牢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泱泱中华,煌煌文化。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演绎出一曲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相互交织的交响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前,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局部冲突持续升级,人道主义危机频发。冲突背后,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世界各国围绕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日趋激烈。面对风云激荡的文化碰撞,必须坚定道路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协同发力,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凝聚起中华儿女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伟力。
坚持党的领导,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建设文化强国才能保持正确方向、坚强定力、强大合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面对信息技术的迭代式进步、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人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迫切需要发挥党的领导“定海神针”作用,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方法、手段、机制创新,用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坚持守正创新,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巩固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斗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新征程建设文化强国,更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凝心铸魂,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承诺,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凝聚着深厚家国情怀与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迸发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力量。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进入新时代,真理之光、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神州大地呈现出一派人文荟萃的勃发景象。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作者:孙明增,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