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纷繁冗杂,各大热搜榜逐渐成为网民浏览时的“导航仪”,舆论情绪的“风向标”。2010年,微博上线热搜功能,直接将平台上最多人搜索的热词呈现到用户眼前,广受“吃瓜群众”好评,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标志性产物。时至今日,无论是看新闻用的今日头条、刷短视频用的抖音,还是搜索用的百度,热榜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APP们的标配。当我们打开各社交平台的“热搜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什么?应该看到的是什么?
别让“民意”变成“生意”
什么是热搜热榜?它是内容生产者、网民和平台共同打造出来的互联网平台上的“头版头条”。它也是热点话题“提示钟”,反映了当下的热点事件和流行话题。热搜榜的公共属性尤为突出,是天然的社会公共议题舆论场,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体现社会关注度的重要指标。有的时候,网络水军、资本流量的通过各种手段“打广告”“争曝光”,热搜热榜不再是民意的真实体现,已成为一种流量的追逐,一种牟利的生意。有一些企业及娱乐业者为获取关注和流量,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刷榜行为。从购买热门关键词到广告推荐位,此类行为严重污染了网络生态环境。内容管理是当下热搜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不得利用算法屏蔽信息、过度推荐、操纵榜单或者检索结果排序。无论是平台行为的“撤热搜”“压热度”,还是个人利用网络水军“控评”“炒作”,都违背了舆论场的基本秩序,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清朗和谐,更可能招致法律风险。去年4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紧盯短视频平台、热搜热榜等重点流量环节,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全面清理违规采编、违规转载、炮制虚假新闻等典型扰乱网络传播秩序信息,全面排查处置仿冒“新闻主播”等违规账号,坚决守住网上新闻信息规范有序传播重要关卡。
为“网言网语”立规矩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网络空间成为人们表达观点、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的新载体,人人都可成为“造词仓颉”。“鸡你太美”“你这个老6”“拴Q”……这些不规范甚至不文明用语经常可以在点开的词条中看到。不可否认,人们看到这些“新鲜词”,很容易会被该词条吸引,从而点击进入。但与此同时,活跃的网络“造词”现象,也形成了一些表达晦涩、内涵不准、形式不雅等“怪词”“邪词”,甚至还带来了流量造假等问题,个别“网红”还标榜为某些词的“化身”,以个性之名哗众取宠。这些乱象既不利于网络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又扭曲了网络空间良性的信息传播演化秩序,还破坏污染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和育人生态。同时,网络空间绝非法外之地。网络语言文字既是现代文明的基础要素和重要组成,也是法治的规范对象。近日,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专项行动要求,各地网信、教育部门要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依法管理和正面引导合力,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聚焦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畅通举报渠道,集中清理不规范、不文明网络语言文字相关信息,严格落实整治任务。鼓励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加强语言文字相关法律法规科普宣传,倡导文明用语用字,营造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普法提示
作为潜在受众,网民自身应当在阅读和积累中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将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花费在值得阅览的信息和社会重点新闻事件中,而主动过滤掉那些哗众取宠、虚张声势的营销类词条,让热榜中营销炒作的内容边缘化。积极鼓励、赞扬运营良好的热榜内容,对危害社会和过度营销化的浪费公共平台资源的信息和媒体应当加以指正和批评,将有限的公共媒体资源为真正有用的信息和社会公共新闻让步,共同维护良好的网上传播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