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系统在新时代新征程的重大使命,是以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担当。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时强调,要“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6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重要文章指出,“要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以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教育支撑。
1.发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必须“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激发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活力,强化教育对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力、引领力。
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本质特征的重大理论创新。其中,战略属性回答了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体现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功能,汇聚一切人才要素和科教资源,助力国家在“两个大局”中抢占先机,有效化解一切重大风险挑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推动力量。培养造就时代新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建设教育强国,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特别是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又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体现。
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节点,能够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科技支撑与社会服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教育系统要更加充分地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更加聚力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更加积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发力,更好服务各地高质量发展需求。
激发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此,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只有充分激发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活力,才能发挥教育强国所应具有的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才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2.高校在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中的主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高校要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需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中,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明确各类高校功能定位、办学特色和重点任务。“分类指导、分类改革”是破解当前我国高校同质化办学倾向明显、人才培养同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程度脱节问题的关键所在。202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分类改革的关键在于分类评价。一是要设计不同目标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研究型高校侧重考察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水平,应用型高校侧重推进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技能型高校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二是要建立多元化评价模式,坚持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三是要动态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以质量、特色、成效、贡献为导向的教育投入机制和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进而形成不同类型高校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局面。
以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2025年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改革重点”,“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高校应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通过“新增设置、压减撤停、交叉融合、改造提升”等方式,培育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学科专业。为此,一是要超前超常布局国家急需的战略性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二是要创新科研组织机制,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基础学科突破,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三是高校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全国性的、区域性的学科建设联盟,推进关键核